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一五"計劃山東省|
7、市場體系和流通方式進一步完善
"九五"末,全省集貿市場發展到8700多處,其中功能比較齊全、帶動作用較強的大中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720多處。農民興辦的流通組織已達3.2萬個,具有一定規模和組織化水平的農民運銷隊伍已發展到20萬人,年銷售額達470多億元,占全省農產品總銷售額的40%。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銷售、網上交易等新的流通方式迅速興起,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8、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2000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2659元,比1995年增加935元,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增長7.4%。人均消費支出1770元,年均增長4.8%。生活質量顯著提高,恩格爾系數達49%廣比195年下降了10個百分點;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由1995年的21.6平方米增加到23.6平方米,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彩電51.6臺,電冰15.7臺,摩托車37輛,比1995年分別增加33.5臺、8.8臺、27輛。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扶貧縣全部脫貧,農村小康實現程度達到96%。
"九五"期間,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預料不到的困難和矛盾。面對這種情況,全省上下堅定信心、開拓進取,保持了農村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總體看,"九五"計劃確定的任務目標完成情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突出表現在:受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農民收入增幅減緩;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區域發展不夠平衡;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較低,農業創新機制不完善;農產品的流通加工、農村社會化服務等還不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等等,對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盡快加以解決。
二、任務目標
經過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發展,我省和全國一樣,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呈現出一些重要的變化特征:主要農產品供給已由長期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多數農產品出現了程度不同的結構性、相對性過剩;農業發展正在由受資源約束向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轉變,而且市場制約作用越來越強;農業的增長方式正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轉變,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突出;農民收入的增長,已由主要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轉向調整結構和發展多種經營,特別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已逐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農村消費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民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文化教育、旅游、保健逐步成為新的消費熱點;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將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資源配置、結構調整必須著眼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既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我省是農業大省,也是一個沿海開放省份,農業基礎條件較好,發展空間較大。面對新階段、新形勢,新特點;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把握全局,搶抓機遇,發揮優勢,趨利避害,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再上新臺階。
根據黨的十五屆正中全會精神,結合山東實際:"十五"期間,要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關系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歷史性任務,作為做好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基本目標,并放在整個經濟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緊抓好。堅持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全面提高農業的素質和效益,以此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堅持以改革促發展,進一步落實農村政策,把農民的積極性切實保護好、調動好、發揮好,以此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動力源泉;堅持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繼續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真正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以此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支撐;堅持以工業化帶動農村現代化,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以此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積極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大力開拓國際市場,進一步拓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領域和空間,以此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渠道;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以此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