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一五"計劃山東省|
四、政策措施
"十五"期間,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突出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從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和保護農民利益出發,強化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機制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1、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繼續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在做好土地延包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土地使用權改革,建立新型的土地流轉機制,力爭在土地轉包、轉讓、租賃和股本經營等方面邁出較大步伐。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引導和適度發展規模經營;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農村經營管理模式和組織形式,進一步完善主要農產品流通政策,在繼續落實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政策的同時,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進一步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的流通方式和管理體制。加快農村稅費改革的步伐,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合并、機構改革和其它配套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2、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要適應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調整農業科研與開發方向,重點加強優質新品種選育、生態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貯邁,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等方面的技術攻關和技術推廣。以省級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大專院校為骨干,扶持一批有優勢、有規模、有創新能力的科研基地,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組織精兵強將,加強聯合攻關,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困擾我省農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大力實施良種工程,在引進國外優良品種的周時,利用生物工程和轉基因工程技術,力爭在蔬菜、果品、畜禽、水產等優良品種的自主培育、開發方面實現大的突破。
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鼓勵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扶推廣人員通過與農戶簽訂技術承包協議、合同,形成利益風險共同體,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大力支持農業科技人員領辦企業,積極支持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其科技成果作為資本進入市場,參與利益分配。對利用自有科技成果、專利技術參股入股的,占股比例可適當提高。扶持興建一批集科研、開發、示范、推廣于一體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農扶推廣服務體系。
積極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建立健全農村成人教育網絡,通過廣播電視、函授教育、職業學校、培訓班等多種形式,搞好農村成人教育;抓好"綠色證書教育"、"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和"農技電波入戶工程",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農村科學致富的帶頭人。
3、加大農業投入力度,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深化農業和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拓寬農業投入資金渠道。繼續抓住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機遇,積極爭取安排國債項目,確保地方配套資金落實。合理調整財政收入分配格局,政府財力要更多地向農業傾斜,繼續增加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和財政支農資金,加大農業專項資金扶持力度,確保政府投入穩定增長。重點加強水利、農業科技、生態、動植物檢疫等設施及大型商品糧棉油基地建設,力爭建成一批農林水牧漁骨干項目。進一步加強資金管理,確保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金融體系,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切實增加農業信貸資金投放,搞好面向”三農"的金融服務。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優惠政策,擴大農業對內對外開放程度,吸引各類工商企業向農業投資。積極探索農業利用外資的新形式,拓寬農業利用外資的規模和領域,爭取在大項目利用外資上有新的突破。積極支持、鼓勵農業企業直接融資,重點推薦一批基礎較好的農業龍頭企業,創造條件,通過股票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途徑籌集建設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