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領導用人藝術的研究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將人才的德才標準具體化為"四化",這就是干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實質上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任人唯賢"和德才兼備的思想體現。其中所謂德,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具體地說,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忠實執行黨的路線,黨性強,作風好,敢于堅持原則,善于團結同志,密切聯系群眾,能為人民造福。所謂才,就是要有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的本領和才干,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熟悉以至精通自己的業務,有專業知識和能力。
我國歷代的有識之士把舉賢、讓賢作為一種美德,因此,在用人上他們都主張"任人唯賢",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但是,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更多的是推行"任人唯親"的路線,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真正實行"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盡管如此,古代的有識之士在用人標準上的論述,對今天的行政領導者仍然有借鑒作用。
3、關于知人善任的思想
如何知人識人,在我國古今領導科學中,不僅有理論,而且有具體的方法。所謂"知人",就是能夠歷史地、全面地了解別人的長處和短處,及時地發現和識別人才。人各有"長"有"短",每個人都有他獨到的優點,也有其不可回避的缺點。完美無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實際上人的長處和短處,優點與缺點,不僅是共生的,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就是同一個問題的兩方面。例如:具有辦事果斷、潑辣的優點的人,同時也具有武斷的缺點;具有虛心、謹慎的優點的人,往往同時也具有優柔寡斷的缺點;具有事業心強、好勝心強的優點的人,也具有好出風頭的缺點。可見,人無絕對的優點和缺點,關鍵是領導如何用其所長。
我國古代早就懂得這樣的用人之道。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的門客魯仲連就曾說過:"讓猿猴離開樹木跳到水中,當然不如魚鱉;要論鉆墻跳房,老虎不如狐貍;讓勇士拋掉寶劍去拿鋤頭,必然不如農夫。因此,如果對人去其所長,用其所短,那連堯舜這樣的圣人也一無成就。"我國古代還有一則"西鄰五子"的寓言,說的是西鄰有五個兒子,五子中除一個樸實、一個聰明之外,其余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跛子、一個是駝子。由于西鄰注意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叫樸實的種田,聰明的經商,盲人算卦,跛足搓麻,駝背紡線,用人所長,避人所短,使五人均無衣食之憂。
"知人"是為了"善任",即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我國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們通過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用人原則。其中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有:
第一,揚長避短。事物有長短,人才有高下,這是古往今來客觀存在的事實。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總結的一條原因就是:"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王安石的"取其長不向其短,"理不應"責人以細過"的主張,以及朱元璋的"量才錄用"、"用其所長,不強其所不能"的觀點,都是同唐太宗"舍其所短,取其所長"的思想一脈相承的。
第二,"察能授官"。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權修》篇中說:"察能授官,班祿賜予,使民之機也。"荀子也主張"察能授官",他說:"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5]以后,凡是有作為的君臣也都實施這個政策。劉邦主張,"爵以功為先后,官以能為秩序。"[6 ]在"察能授官"的問題上, 陸贄不僅從理論上作了系統的論述,而且提出了一套具體的做法。他主張,經過嚴格考核,定出官吏政績、才能的等級,作為升降的依據。可見,陸贄把選拔、任用人才與考核人才聯系起來,強調量才錄用,能職相稱,這是很值得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