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材料
博斯騰湖水位的上漲,儲蓄著18.33億立方米水源,有力地保障了塔河治理輸水,有效的拯救了塔河的生態,同時,也滋潤和養育著塔河流域2000多萬畝良田和800多萬各族人民,為南疆民族團結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博湖人民卻付出了很大犧牲,特別是1999年、2001年水位上升,導致環湖洪水肆虐,博湖連年受災,使博湖本來富裕的農牧民逐步返貧,據不完全統計,98年全縣貧困戶只有43戶176人,到2002年,全縣農牧民返貧戶已達878戶3245人,其中少數民族195戶計684人。近幾年來,由于連年遭受洪災的侵襲,導致全縣1286戶農牧民受災,沿湖五鄉四個漁場部分農牧民耕地、草場、房屋被淹,失去了生活來源。特別是蒙、維、回等少數民族,因民族生活習慣和便于放牧等因素,大多集中聚居在湖濱地帶,受災人口眾多,受災程度嚴重,為解決受災群眾的生產、住房、醫療等困難,博湖縣三次從自治區調運帳篷260頂,優先發放給少數民族受災群眾,投資30多萬元搭建災民臨時住房76間,主要用于受災重的少數民族農牧民,基本解決了他們臨時住房困難。為徹底解決受災農牧民群眾尤其是少數民族同志的住房困難,博湖縣在本布圖鎮、才坎諾爾鄉、烏蘭鄉建立了災民安置點4處,幫助124戶災民建房378間。其中少數民族占70%。共發放救災面粉670噸,發放救災衣被30萬件,發放救災款584萬元,解決醫療救助資金36萬元,積極動員各族群眾獻愛心捐款60萬元,基本解決了群眾的生活、住房、醫療等困難。2001年2月,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協調下,順利完成了且末153戶、普惠135戶災民的異地安置工作。但搬出去的災民又因種種原因陸續返回,導致災民搬遷安置工作成為困擾博湖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針對貧困農牧民生產、生活困難的問題,縣委、縣人民政府立足于本地的實際情況和優越的地理、自然資源,以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為契機,通過項目建設,對貧困戶進行搬遷安置。 幾年來在博湖縣本地區共解決了124戶受災農牧民的住房問題,縣委、縣人民政府為徹底解決災民生產、生活問題,在博斯騰湖鄉結合5000畝高標準節水灌溉項目安置了73戶262名災民,每戶劃撥宅基地1.5畝,每人劃撥耕地7畝,并組織全縣機關干部幫助他們種植紅棗、葡萄和防護林帶等,為使災民在入冬之前搬進新居,縣委、縣人民政府千方百計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資金,根據搬遷災民的實際情況,每戶災民民政上解決建房補助金36.5萬元,已撥付到位,但建房資金仍有缺口,為了妥善解決災民的住房問題,使災民早日有房住,全縣廣大干部職工,全社會各界人士發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團結友愛,互助互濟的傳統美德,獻出了自己的一片愛心,踴躍捐款。全縣有84個單位、社會各界人士1649人共捐款28.9006萬元,巴州七星建工集團雙雄公司響應博湖縣委、縣政府的號召,積極參與災民安居工程項目的建設,在每戶40平米的基礎上,慷慨解囊,給每戶災民住戶增加20平米,由原磚木結構增設鋼筋圈梁和鋼筋構造柱的抗震結構,僅此一項,便無償投入40多萬元;并在住房結構、使用功能和布局上更加合理,使73戶博湖災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居。多年來,博湖縣切實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的生產、生活問題,多渠道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是實現農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徑。通過宣傳教育和利益引導的方式,廣大的農牧民群眾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打破了各種不合理的限制,創造條件,自發組織外出參與工程建設,利用冬閑時間,大量地采割蘆葦、毛臘,編織蒲草簾子,增加收入,貼補家用。才鄉賽村全部受災被淹,作為蒙古族民族聚居村,為保持該村民族生活習慣,促進民族的進步繁榮,博湖縣對該村48戶農牧民實施了整體搬遷,為48戶農牧民統一建房每戶3間,并解決了供電問題,劃拔每戶耕地2畝、草場畝,解決了他們的生產、生活、住房等困難。蒙古族牧民黨再流著熱淚說:“沒有黨和政府的關懷,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要讓兒子和孫子們記住社會主義大家庭好!各民族大團結好!”。與此同時,博湖縣也非常關心少數民族困難戶和五保戶的生活、醫療、住房等困難,不斷提高五保戶供養標準,對持有“老年證”的,在縣域內可免費乘坐公交車;積極改善鄉村敬老院的生活環境條件,博湖縣查鄉、塔鄉敬老院,維吾爾族、回族五保老人多,為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專門請了少數民族廚師和服務員,使他們吃上了可口的飯菜,同時為他們配備了電視機,使他們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享受到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針對查鄉、塔鄉敬老院建院早、年久失修,為使五保老人住上放心房,博湖縣籌集資金20萬元,對兩個鄉敬老院進行了改造,改造后的敬老院下鋪地板磚、上吊天花板,老人睡得是席夢思床,坐的是沙發,浴池、醫療室、娛樂室一應俱全。維吾爾族老人買合木提激動地淚流滿面,抖顫著雙手,哆嗦著嘴唇說道:“我老漢這輩子終于享福了,如今換掉了踏踏咪,睡上了席夢思,還是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2001年,烏蘭鄉烏圖阿熱勒村村民才茨高娃身患,身患巨大子宮肌瘤,丈夫因車禍身亡,孩子年幼,無錢醫治,面臨生命危險,縣婦聯得知情況后,發出倡議,為才茨高娃捐款治病達7000余元,縣醫院專門派出兩名副院長和主治醫生接才茨高娃入院,并為她成功做了手術,減免了費用。臨出院,縣婦聯又給予了650元的營養費。本布圖鎮新布呼村特困戶維吾爾族農民肉孜,一家三口,老兩口都是殘疾,女兒年幼,生活困難,住在兩間五十年代建的土坯房內,房頂露天,墻壁傾斜裂縫已成危房,鄉政府出資2.5萬元為其蓋上了新房,圓了肉孜老倆口多年建房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