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材料
——紅色產業快速發展,農牧民收入穩步增加。全縣共種植工業番茄4.18萬畝,同比增加1.02萬畝,增長32.2%。其中,缽盤育苗移栽面積達到1.45萬畝,畝均產量達7.3噸,較直播工業番茄畝均增產2噸。種植辣椒3400畝,生產辣椒醬 1900噸。凱澤公司今年共收購工業番茄29.18萬噸,生產番茄醬3.9萬噸,創歷史最高紀錄。工業番茄為全縣農牧民人均增收103元。
——林業生產穩步推進,造林任務全面完成。全縣共計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積8114.7畝,其中:完成“三北”四期造林合格面積3114.7畝,合格率為87%;退耕還林面積5000畝,合格率為100%。結合南山5000畝高標準節水灌溉項目種植紅棗3629畝、葡萄893畝。
——畜牧業發展整體平穩,畜禽養殖特色凸顯。繼續推進“畜牧水產年”活動向縱深發展,為農牧民發放畜牧水產養殖貸款4122萬元并貼息331萬元,撥出25萬元用于推廣農機具配套和苜蓿種植,極大地調動了養殖戶的積極性。肉豬、細毛羊、奶牛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烏蘇里貉、狐貍、水貂、麻雁等獨具特色的畜禽養殖業正在全縣興起。博寧種豬場投資1500萬元完成擴建工程,并通過自治區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證,目前已初步形成年出欄3.5萬頭商品肉豬規模。全縣年末牲畜存欄數20.6萬頭(只),同比增長18%;牲畜出欄17.16萬頭(只),同比增長23.8%。畜牧業使農牧民人均增收85元。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加快,“轉移增收”成效顯著。加大了對農民工的培訓工作力度,引導農牧民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多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全年共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3297人,實現勞務創收890萬元,人均增收91元。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加大,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今年以來,不斷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全年共完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1149.09萬元,平整土地2.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5萬畝;投入抗旱資金40萬元引水堵壩,有效緩解了旱情;投資46萬元,除險加固開都河防洪堤33處。防病改水工程投資150萬元受益群眾達1.24萬人。南山庫代力克5000畝高標準節水灌溉工程和本布圖鎮建新渠防滲改造一期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查干諾爾鄉查干諾爾村揚水站重建工程已完工;查干諾爾鄉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正在實施;焉耆盆地排水工程博湖部分項目初設已通過自治區水利廳專家評審。
——鄉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貫徹落實《博湖縣委、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的意見》,積極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舉措,實現鄉村集體經濟的穩步發展,基本解決了基層黨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今年全縣共實現鄉村集體經濟收入177.3萬元,其中,集體有收益的鄉鎮6個,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鄉鎮4個,鄉鎮集體經濟總收入69.3萬元;集體經濟有收益的村23個,居委會總收入0.8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107.2萬元。
——農村各項改革穩步推進。穩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認真落實“兩個取消”(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5年內取消農業稅)。今年農村稅費改革共減輕農民負擔186.5萬元,較改革前人均減負90元,減負幅度達69.83%,自治州轉移支付348萬元,稅費改革成效進一步鞏固。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政策,規范土地承包權流轉,依法調處土地糾紛,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認真開展農牧民負擔監督檢查和專項治理,實行農民籌資籌勞最高限額管理,確保農民負擔切實減輕不反彈,保持了農村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