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材料
在兵地共建中,由于全縣重視搞好兵地關系,兵地雙方共同生活在博湖這片土地上,團結協作,融合發展,建立起了良好地睦鄰友好關系和深厚的感情,多年來,農二師多次組織專家醫療隊深入博湖五鄉兩鎮免費義診,博湖縣也經常組織慰問團前往慰問演出。2003年4月7日,農二師25團女學生趙玎蕓在開都河不慎溺水,博湖群眾見義勇為、投身激流、舍身相救,過往群眾梯隊搶救,再傳道德事,譜寫了一篇兵地團結的感人故事。在油地共建中,他們本著石油發展我發展的原則,雙方總是有求必應,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在博湖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博湖地區的石油勘探突破很大,繼焉參一井之后,又探明開發了本布圖油氣帶等石油構造。為紀念油地共建歷程,為弘揚石油精神,教育好下一代博湖縣又與河南油田共同在具有博湖石油開發里程碑意義的焉參一井建立了博湖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良好的油地共建活動。
五、三個文明一起抓,努力把民族團結激發出來的精神力量轉化成物質生產力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矛盾和問題的關健,是貫徹落實民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博湖縣以經濟為中心,不斷夯實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圍繞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通過實施四大戰略(水陸并進、項目帶動、優勢資源轉化、可持續發展),不斷創新縣域經濟發展環境,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初步形成了堅持一個要務(加快發展是第一要務),努力實現兩個目標(建設精品生態旅游縣和新疆水產第一縣),力爭實現三大突破(湖泊經濟、工業經濟、南山開發),依托四大資源優勢(湖泊資源、特色農副產品、生態環境、石油天然氣),做強和培育五大產業(做大做強紅色產業和特色種養業,培育壯大水產蘆葦業、旅游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的“12345”經濟發展思路,積極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和發展特色經濟,帶動經濟結構調整;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走開放性融合型經濟發展之路,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從而,使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民族團結進步鼓足了后勁。
1、農村產業結構更趨合理,農牧民收入穩步增加。
近年來,全縣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努力克服嚴重旱情等自然災害造成的不良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局面。2004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9233萬元,同比增加14.24%,其中:種植業收入12691萬元,同比增加17.33%;畜牧業收入2560萬元,同比增加17.97%。
——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作物布局更趨合理。圍繞農民增收,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2004年,全縣共種植糧食作物5.76萬畝,經濟作物12.94萬畝,飼草2.5萬畝,糧經草比例調整至1:2.25:0.43。在種植業上,2004年全縣農牧民實現人均增收198元。
——糧食補貼政策全面落實,糧食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向全縣各族農民群眾大力宣傳自治區、自治州糧食補貼政策,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種糧積極性。全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同比增加1.92萬畝,增長49.9%,其中小麥種植3.9萬畝。收購小麥617萬公斤,其中為國家貯備庫代收200萬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