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發展的考察報告
二.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我市旅游業的幾點思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我市旅游業的發展,把旅游業定位為“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大力培植和扶持,通過持續快速發展,努力把旅游業發展成為21世紀武漢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市旅游業克服起步晚、基礎差等不利因素影響,旅游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特別是近幾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1999年旅游總收入達111億元,又創新高。結合我市旅游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文化內涵和綜合實力,進一步加快我市旅游業的發展,使我市旅游業真正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有幾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
(一)要把旅游業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我市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在與華東五市人大、旅游部門領導和專家學者座談中,他們均對武漢的旅游資源給予了高度評價。但是,要實現從旅游資源大市到旅游強市的過渡,必須要有超常規的發展思路。原因之一,武漢市要建成國際化旅游城市必須首先建成國際旅游城市。這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城市國際化道路的必經階段。原因之二,發展武漢大旅游與市委、市政府建設濱江、濱湖城市的思路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原因之三,市委、市政府環境創新工程的大力實施,使發展武漢大旅游、大產業成為可能。因此,建議市委、市政府把旅游業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朝著支柱產業的方向進一步加以扶持發展,最終培植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二)要挖掘個性、渲染特色,把我市建設成為富有鮮明特色的旅游城市
華東五市發展旅游業的經驗證明,沒有特色的城市就是沒有個性的城市,更不可能成為國際化城市。旅游業是以城市形象、城市特色為品牌的產業,這就需要在發展城市旅游業中發掘個性、渲染特色。我市是一個有著35XX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楚文化、三國文化、辛亥革命文化底蘊;具有高山流水琴臺覓知音、編鐘、近代工業的發源地漢陽兵工廠、張公堤、紅樓等一大批可供挖掘的歷史人文資源;同時,我市又是全國知名的濱江、濱湖特大中心城市,長江和漢水在市內交匯,涇渭分明,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自然景觀。因此,開發和利用好現有的自然、人文資源,形成鮮明的楚文化和濱江濱湖城市特色和個性,是我市發展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的關鍵所在。在旅游紀念品、飲食、景點、娛樂等旅游要素上需要展開充分研究,深度挖掘楚文化、民間文化特色,使旅游飲食、娛樂、地產品、人文自然景觀突出我市充滿個性和特色的旅游城市形象。同時,要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使旅游業保持可持續發展。
(三)要強化旅游精品意識、創新意識,大力宣傳城市形象
經過多年的扶持發展,我市旅游業實際已形成一批旅游精品景區點,如黃鶴樓、東湖、晴川閣、琴臺等等,但是包裝組合不夠,宣傳促銷力度不大,沒有形成鮮明的特色形象,因此,必須加大力度進行海內外推介、促銷。同時,有一批精品旅游資源開發、保護不夠,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一些專業人士認為旅游業是一個“點子”產業,要畫龍點睛。同時創新是旅游業的生命線,必須樹立創新的意識。結合武漢的自然、歷史文化優勢可探索在水文化、熱文化上,在名人故居等題材上深入挖掘、開發、實施創新,以“新”取勝,真正形成知名度高、具有強烈吸引力的我市旅游精品和精華旅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