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價值本質與計量應用
一、公允價值的本質與定義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反映的是現值,但不是所有的計量現值的屬性都能作為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評價,是市場而不是其它主體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認定。
存在市場交易價格的情況下,交換價格即為公允價值。市場以價格為信號傳遞信息,市場根據不同資產的風險與收益決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換價格。因此,市價是所有市場參與者充分考慮了某項資產或負債未來現金流量及其不確定性風險之后所形成的共識,若沒有相反的證據表明所進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出于自愿的,市場交易價格即為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公允價值是指理智的雙方在一個開放的、不受干擾的市場中,在平等、相互之間沒有關聯的情況下,自愿進行交換的價值。就目前而言,公允價值指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
二、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的應用
1.公允價值計量面臨的問題
雖然公允價值在國際上運用已經比較普遍,我國新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也是同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是如何防止公允價值被濫用而出現利潤操縱,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盡管準則規定了公允價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價值應當能夠“可靠計量”,但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公允價值要體現“公允”,交易就必須公平,因此交易雙方都必須了解交易情況,自愿進行買賣。但實際上,很多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并且目前我國缺乏活躍的市場,確定公允價值的要素市場不成熟,市場化程度低,公允價值的確定存在很多困難。
(1)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是目前估計公允價值的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需要估計未來的現金流量, 且還要按一定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如何確定選定折現率的標準也是公允價值應用中要考慮的問題。現金價值的現值計量,是估計公允價值的最重要的技術手段。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只要確定一系列的未來現金流和折現率,就可以進行公允價值的計量,但在實務操作中往往要復雜的多。
(2)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有可能會引起企業報表項目的波動,因為公允價值計量時,要考慮到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的信用以及風險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會引起企業的資產或負債項目的變化,即引起企業報表項目發生波動。從理論的角度上來看, 如果有波動存在的話,報表就應該反映這種變動,以提供更相關的決策信息。但是有些因素引起的波動可能關聯性不是太強,而對這些波動的反應可能會誤導報表使用者。
(3)企業對某些會計要素或會計事項公允價值的確定,往往是基于其未來收益(或損失)的估計,而不是通過市場交易形成的,因為確定某些事項的公允價值時,市場交易往往還沒有實際發生,而對于沒有實際發生的交易進行確認,需要運用估計和判斷。由于這種估計和判斷往往是建立在對未來的預測基礎上, 這種價值信息一般更有助于投資者的預決策,更能提供對企業管理當局有用的信息,即具有更高的相關性。但由于需要更多地借助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其公允性還有待檢驗。
2.公允價值計量應用應采取的措施
新準則對公允價值應用進行了許多約束:一方面,公允價值的應用是謹慎的,目前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面采用;另一方面,公允價值的確認要有嚴格的使用前提,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如果能夠持續可靠取得,就應用公允價值,否則仍然使用歷史成本,這是我國應用公允價值的基本指導思想,即對于公允價值強調的是“適度運用”。目前要進一步完善公允價值運用條件,必須采取以下一些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