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引言
通常采用一定離子強度的水從麥芽根中提取核酸酶,這有利于麥芽根中酶的溶出。溶出的酶為多種酶的雜酶液,由于核酸酶在zn2+存在的條件下熱穩定性高,所以在雜酶液中加入zn2+,在70℃恒溫水浴20min滅去雜酶,從而得到比較純的核酸酶液。通過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得酶活。
主要流程如下:
麥芽根→粉碎→過篩→加水→調ph→加離子→恒溫水浴→加znso4→滅雜酶→酶液
1.2.2 從桔青霉發酵得到核酸酶p1
核酸酶p1的生產方法主要有3種:固體發酵法、深層液態發酵法以及固定化液體發酵法。固體發酵( solid2statefermentation,ssf)操作簡單,成本低,利用麩皮等農作物為原料,也能夠得到較高酶活的粗酶液。但是由于這些農產品成分非常復雜,因而,要想獲得純的核酸酶p1較為困難和繁瑣。
深層液態發酵法利用現代發酵技術,通過裝在發酵罐中的各種感應器,可以較好的控制發酵過程,其原料的配比也比較明確。通常的液體發酵主要工藝條件為:合成液體培養基,通風1∶0.4,發酵溫度30℃,培養時間為50~70 h。不同生產廠家的工藝條件依據本身使用的菌種和設備有所調整。總體來說,液態發酵的菌絲體和發酵液較易分離,用于核苷酸發酵中。
近年來固定化液體發酵法在國外快速發展,將菌絲體固定在谷梗或其他一些惰性的材料上,重復使用,既提高了細胞的利用率和生物反應速率,也便于產物的分離。特別是利用某些惰性材料作為載體,可以在保持酶活的同時,簡化發酵液的成分,便于核酸酶的提取和純化。yang zhu等人研究了聚亞安酯惰性載體液體發酵生產核酸酶p1,并對惰性載體發酵條件進行了優化,結果表明酶產率比深層發酵提高4~20倍。
液體培養的流程:斜面培養→種子培養→發酵罐→酶液
固體培養的流程:斜面培養→種子培養→曲盤培養→浸取酶液
1.3 核糖核酸酶水解rna
核糖核酸酶水解核酸生成核苷酸,核酸降解產物的多少與核糖核酸酶的反應條件密切相關。水解反應只要在核糖核酸酶最適條件處反應水解核酸,得到的核苷酸的量就比較高。由于酶的不同核糖核酸酶的最適反應條件有所不同,一般來講發酵酶液的最適條件為(1)最適反應溫度:一般在70℃左右;(2) 最適反應時間:2小時左右;(3)最適反應ph值:5.0~5.5;(4)最適底物濃度:rna的濃度為2%左右;(5)最適酶活:每克rna需要4000u。而由麥芽根提得的酶最適作用條件為(1)最適反應溫度:一般在67℃左右;(2) 最適反應時間:2小時左右;(3)最適反應ph值:5.5~6.0;(4)最適底物濃度:rna的濃度為2%左右;(5)最適酶活:每克rna需要3000u。根據最適反應條件設計實驗。已知了核酸酶反應的各個最適條件,由于核酸酶的不同,核酸酶在水解核酸時的條件也不相同,所以在已知核糖核酸酶的大體反應條件的情況下,在各條件的附近設計不同水平的正交實驗方案。根據不同因素不同水平選用不同的正交實驗表,應用正交實驗表上的各因素的組合進行實驗得出數據,作出各因素的曲線圖,若不能確定該因素的最適水平,再繼續作未得出結果因素的正交實驗,直到得出最適條件。將水解產物加沉淀劑沉淀離心,取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法測260nm處的紫外吸收值。同時用發酵得到的酶液進行正交實驗設計,方法與提取酶液水解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