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2
第二步,審清問題要求,正確劃分問題的信息區間。
第三步,辨析信息主次,抓關鍵詞句,篩選出主要信息。
第四步,根據問題要求,整合主要信息要點形成答案。
基本原則:
1、答案在文中(原文中的句子就是答案或由原文提供的相關信息進行歸納、推理形成答案)。
2、問什么答什么,怎么問怎么答。
3、書寫工整,答題規范。
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本文是一篇學術論文,閱讀文章,探討傳統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內容,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傳統。
進入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普遍對即將過去的一個世紀進行反思,試圖總結中國長期革故鼎新運動中的經驗教訓,對于一些過激的口號和行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論界也比較活躍。也有人提出了“回歸傳統”的口號,讀經、復興儒學,成為一時的風尚。針對這種種現象,本文從文化學的角度,作出分析。
閱讀全文,說出文章大意,劃出問題在文中的區間,再回答問題,要求筆答。
什么是傳統?
什么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什么是文化傳統?文化傳統形成的條件是什么?文化傳統具有哪些特征?
怎樣看待和理解傳統的雙重性?
怎樣看待文化傳統的惰性?
文章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總起,闡述什么是傳統。
開頭從總結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人手談利用“過去”的重要。這里所說的一個多世紀,是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所說的“社會試驗”,就是指仁人志士們的救亡圖存運動,從洋務運動、變法維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直至社會主義革命。在世紀末的反思之中,中國人明白了“過去”的意義。作者用正反對照的方式,指出正確審視過去的必要性。文章中所指出的“徹底決裂”、“徹底砸爛”、“在白紙上描繪未來”等,是在20世紀60—70年代左傾思想泛濫時提出的口號,這些口號,或是割裂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某些論述,予以隨心所欲的引申;或是主觀主義的估計和評價,但其思想源頭和過去,特別是五四時期對于傳統否定過多有關。
接下去,從時間的維度看“過去”,分析了它“形成”的過程,已經起的、正在起的和必將繼續起的作用。將“過去”這個帶有口語色彩的詞學理化,帶出了“傳統”一詞,認為“過去”主要指的是“傳統”,即從時間角度看,是指消逝了的時間,而從其所留下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積累來看是傳統。
在這部分的結尾,提出了傳統和文化相互依存的關系。仍然是從正反兩面來論述的。最后,對思想學術界以及其他方面將“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混同起來的現象,提出批評,作者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蜜蜂”和“蜂蜜”的區別,讓人們一下子明白它們的差別所在。“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所用的詞是相同的,語序不同,內涵更不相同,也正像蜜蜂和蜂蜜一樣。
從經驗范圍內的“過去”,談到人們并非完全理解的“傳統”——“文化”,切人論述的中心,帶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俚俗逐步進入學術層面。
第二部分(第4—7段),傳統文化的內容、范圍、特性,以及應該采取的方針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