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2
列出題目,要求用課文原句回答并解說。
(1)提問:詩集的是怎樣來的?
明確:文天祥“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在患難當中,有時用詩來記錄所遭遇的事情,現在保存著那些稿本不忍心丟掉……)。
(2)提問:結集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目的是“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打算把它藏在家里,使后世人閱讀它,同情我的志向啊。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中興復國。)
(3)提問:為什么要以《指南錄》命名?
明確:取詩集中《揚子江》一詩“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達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歸的一片忠貞愛國之情。
小結第二部分6——8段段意:說明詩篇的寫作情況和結集的目的,交代詩集的命名,并從當時社會的君臣父子倫理闡述自己報國的心志。
歸納中心思想,并評價文天祥的行動。
第6段大意:說明詩集中卷次的劃分情況和結集的目的。
第7段大意:正面闡述自己的報國心愿。
第8段大意:說明作序的時間和詩集的題名。
補充注釋:宋恭宗(年號德佑)在位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顏入臨安,擄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號為景炎。
三、結構層次和寫作特點分析。
1.用提問導入。
①學習這篇文章須用倒讀法,請大家先看最后兩段,說說它們屬于哪一種表達方式?(說明。)
②說明了哪些問題?(見段意)
③試將所說明的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書的一般常識(卷數、書名、作序時間);一類是有特殊內容的(結集目的)。
④在這兩段話中,哪一句話是關涉全篇的?(“使來者讀之,悲余志焉”。)
2.進行討論(四人一組)。
①第5、6兩段作為詩集的說明在書序體裁中是最不可少的,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這兩段有怎樣的聯系?
小結:①前四段從總體上看,是用來說明詩的產生背景;分別來看,第1段說緣起,第2、3段說事實背景,第4段說作詩時的心態。知道這樣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詩的內容。②從第2、3段可以看出,詩集中卷次劃分的標準正是這段所記敘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為下文“悲余志”一語作鋪墊的。③先說背景后說有關詩集的問題,便無須再作任何解釋,言簡而意賅,有水到渠成之效。
四、研究與討論:
本文是什么文體?表達方式上有什么顯著特色?舉例說明
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過對自身出使元營、逃歸永嘉的歷程的記敘,扼要地敘述了詩作產生的背景,同時也簡要說明了詩集編輯的體例和目的,作序的時間和詩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書序;但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敘事散文。寫作上的特點是記敘中兼用了抒情和議論。
五、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背景——體例和目的——時間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