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武大蘭天風談攻辯
當然,如果沒有立場的優勢,信管也很難進行得這么舒服,但是我認為,能把立場的優勢發揮到這個水平,這也是頂級強隊的特征之一。xx年和xx年的金秋決賽之前,我恰好有幸與當年的冠軍隊打練習,他們在練習中所持的立場,剛好就是決賽中對手所持有的立場,所以這也可以讓我去比較,決賽中兩支隊伍在辯題同一立場上的準備水平。比如說xx年信管所準備的正方,從立論上就可以直接讓反方舉手投降,xx年法院所準備的正方,事例上比政管更人性化,更容易從情感上打動觀眾。他們能拿下最終的冠軍,這也是真實實力的反映,運氣這個東西,只是勝負之前的幌子,勝負之后的托詞,真正想要成為王者,就不能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
隨后的自由辯論,信管繼續著他們教科書式的表演。首先還是以宏觀數據來熱場,而文院的反應也不可謂不到位,陳杰反問道“如果光有浪費而沒有技術進行節約,是不是還是從消費節約做起更現實可行呢?”信管順水推舟打出第二套戰場,指出某某企業采用某某技術獲得什么樣的節約效果,一下子將文院最后的希望也給擊碎掉。可以說,這個辯題中反方要做的事情,到這里已經全部到位,后面的十分鐘純粹就是大家忽悠,把時間殺光等待主席宣布一個大家心知肚明的結果。
在上篇文章中我曾經提到過,信管和法院比較善于打現實性辯題,而人文系統則比較善于打哲學性辯題,由此導出的風格也就是樸實與飄逸,實證與想象之間的不同。從這個現實性辯題中決出的勝負,只能說信管在自己的地盤上保住勝利,并不能說信管所代表的風格就比文院所代表的風格更好。可惜的是,信管在這場比賽中獲勝后,最終與風格相同的法院會師于決賽,于是武大辯論開始言必稱操作,但是操作是要丟例子拋數據,不等于丟例子拋數據就是操作。當我們回顧這些強隊的比賽,會發現他們對于辯題都有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尋求最有利的立論架構,然后用有效的戰場編排來展開。辯論并不是起于立論,而是對辯題的思考和認識,這需要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知識來作為基礎,在隨后的人物介紹中,我們就共同來看看這些知識的攝取,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
今日人物:李小宇 劉宇凡
兩位數場次的不敗記錄,連續兩年的冠軍頭銜,信管王朝的確立過程,兩個王牌辯手的成長生涯。這樣的開場白有點像廣告語,事實上,該怎樣去描述和形容這兩個人,我認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里就從我認為他們的時間順序出發,先講講劉宇凡劉大人。
認識劉大人是在xx年的十二院賽上,其時正逢第二輪比賽,他率領信管和政管打出一場無比絕妙的比賽。肖函有次說,這場比賽是她看過最好的一場比賽,雙方都敢于接問題,見招拆招妙語連珠。我覺得這和辯題有很大關系,當場的題目是“細節決定成敗/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據說這種不對稱式辯題是陳文晉老師的試驗,等于就是兩邊各講各的,看誰講的精彩好看。最精彩的部分當屬劉宇凡的四辯稿,我就記得他最后的結語,“當有一天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當我們回想起這一生的經歷,哪怕只有一件事情,能讓我們熱淚盈眶激動不已,我們就可以說:‘這一生,足以!’謝謝大家!”這篇稿子的制作可謂是嚴謹而動人,轉換和推進速度非常恰當,語音語調的配合也是天衣無縫,讓人聽來真是覺得熱血澎湃佩服得五體投地。以往看劉宇凡的比賽,也不覺得他在場上的作用有多么明顯,但是這場比賽,徹底改變我對他的認識。
賽后有幸和劉宇凡互換qq,并在十二院賽的決賽之前,得到他很大的幫助。當時我們和法院對戰的題目是藝術商品化的利弊問題,我拿著這個題目去向他請教,最后給我的感覺有兩點:劉大人的語言修飾功底很強,劉大人看過的電影很多。后來在xx年去觀看《小鎮》謝幕版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劉宇凡還是文華的劇本主筆,所以我總認為,正是因為他在電影和文學方面的廣泛涉獵和深刻領悟,才使他的四辯詞能夠如此近人如此動人,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筆因此而得益,還因為他在這些作品中主要關注的是人性,這也能讓他更好地把握聽眾的心理。可惜也正是因為他這樣的興趣愛好,使得他最終還是沒有在辯論中投入更多,而將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戲劇方面。不過當我們提到劉宇凡劉大人的時候,腦海之中總還是“不敗”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會更大一些,畢竟在來到武大以后,他參加過的辯論賽只要是分勝負的,確實是從來都沒有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