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學課程與教學工作會上的講話
(五)教師素質與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只有一流的教師,才有一流的教育。有些教師育人觀念和教學思想不夠解放,教學改革不深入,在研究課標、研究教材、研究考試、研究教法、研究學法、研究作業、研究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流于形式,不能潛心探討,固守舊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時間與效果不成比,課堂改革步伐不大,效率不高。有的教師新課程的理念未掌握,而又把課堂教學優秀的傳統也丟掉了,面對新課改無所適從。有些教師缺少教學智慧,嚴重忽視興趣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繁重,學生學習效率低,身心壓力大。
(六)學生的課業負擔依然較重。根據有關部門的測試和行風熱線反映,目前學生學業負擔仍普遍較重,重智育、輕德育、體育、美育的傾向依然存在,學生開展體育活動、藝術展示、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活動的時間不足,不少學校課業負擔依然較重,使學生感到疲憊、對學習有消極情緒、自信心不足、師生關系緊張等問題還占有一定的比重。這些問題在我市不同程度地存在,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七)學生全面發展還不夠充分。學生道德教育重視仍不夠,當今經濟全球化、科技立體化、價值多元化、生活多樣化趨勢進一步加強,給學生道德教育帶來很大挑戰,我們的教育教學顯然還不能有效地面對挑戰,學生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不強,比較強調自我,團隊合作的意識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不廣泛,創新和實踐的意識和能力還比較弱;體質有所下降等等。距離每個學生都能掌握2項以上的體育運動技能和1項以上藝術技能,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低,學生耐力、肺活量等指標下降,肥胖學生、近視學生比例較大,心理問題漸多,不少學生抗挫折能力比較薄弱,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等都需要認真研究,積極應對。
(八)課程的領導力、指導力、執行力還不強。一是干部、教師深化課程改革的主體性、主動性還不強,特別是部分校長忽視對學校課程建設和教學實施過程的直接領導,缺少以課程教學為抓手推動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內在動力。二是對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計劃的理解不夠,對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理解不到位,沒有很主動地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沒有主動地在課程教學中體現“兩綱”的要求,在執行國家課程過程中出現“折扣”和“扭曲”現象,遮蔽了國家課程的豐富內涵。三是整體設計的能力比較差,缺乏把辦學理念、培養目標、課程計劃、課程實施等進行整體思考。四是對學校教學質量的評價方式單一,方法陳舊,對評價過程的控制和對評價結果的利用不盡科學。
(九)教學的有效落實差異較大。這種差異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區域的整體推進和學校的具體實踐探索有差距。上下呼應不夠。二是校際間不平衡。有的做得好,有得做得差;有的做得深、做得細,有的大而化之,沒有實效。三是研究成果在課堂中的運用和轉化不夠。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沒有廣泛地、及時地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能力。四是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不強。很多學生還沒有掌握獨立學習的方法,自主學習意識淡薄、自主能力缺乏,對學生課外時間進行有效管理和指導等問題亟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