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
表9是按全國平均數計算的,在我們所選四個時段中,清末不計,平均畝產是在提高的,可因糧農及家口的土地擁有量不斷降低,及嘉慶中竟降到萬歷時的約半數以下,從而造成農民人均糧食產量的減少。如明萬歷時,平均畝產除本身食用外.還可向社會提供458市斤商品糧,而后乾隆中降至441市斤,嘉慶中祗有441市斤,嘉慶中祗有121市斤了。將這121斤加到五口之家,不過600來斤,拿這區區糧食應付全家婚喪嫁娶、生老病死,以及其他額外費用,顯然難以為繼,更不要說清未了,這就需盡量壓低口糧標準,還要像前面說的,以副補農,彌補差額。自明至清,中國農村副業被不斷地突出強調,而每個農戶祗要可能,總要使盡力氣,采取亦副亦農的做法,其道理就在於此。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在糧食生產上,由明及清,明末比明初有提高,清代又超過明代,說明農業是有進步的。但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看,就顯得不那麼樂觀了。它自清乾隆初達到最高點,以後便不斷滑落,至清末,連平均畝產也下降了,從而呈現出中國傳統農業後勁不足的一面.美國黃宗智教授把這種情況稱之為“過密型變化”。就是說:因人口壓力加大,農民為在有限的土地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不惜采取增加單位勞動時間的辦法,從而造成勞動生產率下降、邊際報酬遞減。①黃宗智教授的觀點無疑是值得重視的,但也沒有理由悲觀。正如吳承明教授在《中國近代農業生產力的考察》一文中指出的:小農經濟是精打細算的經濟,它不浪費資本,也不會浪費勞動力。農民不會在自己的田場上“三個人的活五個人干”,或去搞甚麼“人海戰術”。以為人口壓力會迫使農民將賸余勞動力無限投入土地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又說:在晚清,即令糧食畝產有所下降,亦不等於總產也一定下降了,因為耕地仍在增加,農業耕作方法仍有改進,農業技術投入也有所進展。②就以我們匡算的各時期糧食產量為例,晚清的總產略低於嘉慶中期,卻比晚明和清乾隆中晚期增加了,或大有增加。正是如此,使得中國的糧食生產在明後期養活了1億多人口,至清中期,人口增加到2億、3億、接近4億仍能維持。進入清晚期乃至民國時,人口達到4億多、5億多,在全國也沒有因為糧食問題而鬧出危機?v觀中國歷史,農業生產與社會治亂一樣,不是平直延伸的,有曲折,也有停滯倒退,然整體而言,它總是前進的。清代中期後勞動生產率下滑和後來畝產量的降低,不過是農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波折,究其原因,有的已超出了農業本身的問題。20世紀50年代初農業的進步和80年代的躍進,便是證明。
————————————————
① 《中國農村的過密化輿現代化、規范認識危機及出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72、99頁。
、 見《市場、近代化、經濟史論》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