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編纂的幾個基本問題
3.述而不作,秉筆直書。這是中國地方志編修的一個優良傳統。所謂“述而不作”,是指志書行文不允許撰者妄加評論,而是如實記錄,但在編修中且要注意不可絕對化。
4.生不立傳。修志最感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纂寫人物傳記。
5.不越境而書。嚴格限制在特定的行政區域內,但也不要絕對化。
6.橫排豎寫與縱橫結合
橫排是指按事物的性質橫向分類;豎寫是指以時間為序縱向記述。縱橫問題實際上是指在志書中如何處理時與事的關系問題,即在擬定篇目、安排層次時,先分期還是先分類的問題。在新編地方志工作開展早期,方志理論解曾開展過這方面的討論。有的認為應先分期再分類,有的認為應先分類再分期。最早出版的縣級志書中,有采用先分期再分類記述的。隨著方志實踐和理論探討的深入,方志界已形成共識,即先分類后分期,也就是橫排豎寫。
橫排豎寫的編纂方法,是由地方志記述對象的廣泛性、復雜性決定的。地方志為一方之“百科全書”,要記述一方自然、政治、經濟、科教文衛及社會各個方面的歷史與現狀,頭緒多,內容繁,為使之條理化、科學化,非橫排豎寫,難以為之。篇章目都要堅持這一原則。首先按照“事以類聚”“類為一目”的原則,按事物性質劃分章節目層次,然后再進行縱向記述。這樣劃分的層次、章與章、節與節、目與目之間一般為橫向并列關系,各自記述某一類事物;而章、節、目之間一般為縱向關系,章轄節、節轄目,這樣即顯得門類清晰,又顯得條理清楚,還可避免內容重復或遺漏。
橫排豎寫是新方志應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但由于新方志所記述的事物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所以在記述一些具有特殊的事物時,應靈活掌握這一原則,做到宜橫則橫,宜縱則縱,縱中有橫,橫中有縱,縱橫結合,使篇目既符合志體,又便于把事物寫清楚。
7.橫不缺項與縱不斷線
新編地方志要求橫陳百科,縱述歷史,所謂橫不缺項縱不斷線。橫不缺項是擬定新方志篇目要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方志的一個基本特征之一是“全”,所以稱它為一方之全書。它所記載的是一地、一行業之全貌,舉凡一地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物等等,無一不在方志記述范圍之內,缺一項就不成其為方志。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達,當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行業越來越多,社會結構越來越復雜。我們在擬定篇目時,要做到盡其所有,無所不包,廣辟類目,注重科學,做到橫不缺項。
縱不斷線時編纂地方志需要遵循的另一重要原則。地方志是一方之全書,橫向看,方志反映一方之全貌,縱向看,方志反映斷限內一方包括各行各業的興衰起伏和歷史發展脈絡。因此,斷線與缺項一樣都會影響志書的質量。
四、關于歷代水利志的編修
水利志是指記錄水體及水利興修的志書,一般追溯到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歷史上水利志是很豐富的,如帶有地域特色的湖志、海塘志、泉志、水利圖志、圩志以及涉及河運的漕運志、漕船志、閘志等。歷史上在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社會里,水利是農業發展的命脈,水利的興廢直接關系田地谷物米麥的收成,影響朝廷的稅賦的繳納,而且糧食等重要貨物的運輸也主要依靠水路,所以歷朝歷代對水利志的編修是很重視的。由于收藏的分散,目前對水利志的編修數量難以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