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編纂的幾個基本問題
從留存下來的一些志書來看,記述內容廣泛,不僅保存了水利及相關的資料,而且將治水的經驗、教訓記錄下來,為經濟發展提供直接的參考。如記錄太湖的明弘治年間王鏊編修的《震澤編》,首記五湖七十二山兩洞庭,次石泉古跡,次風俗、人物、土產、賦稅,次水利、官署、寺觀、庵廟、雜記,次集詩、集文,包含了很多人文方面的內容。明張國維《吳中水利書》先列東南七府水利總圖十二幅,次標水源、水脈、水名等目,又記錄了有關的詔敕、章奏,并包括有關的議論、序記、歌謠等。也有以湖名而記他事者,如明代的《后湖志》,記南京后湖的黃冊庫,詳載湖之源流、庫之規制、圖籍之目、官職之守、禁令之條,類似記載職官職掌的書,又是一部檔案志。明代徐五橋修、陸丹崖纂《沽頭閘志》,沽頭閘是漕河由南向北第一閘,明朝初年海運停運后,漕河使江南糧食的主要運輸通道,所以該志主要記述漕河閘政,內容涉及漕規漕禁、閘座、秩官、經用、堤淺、川源、公署、城池、藝文等。明馮世雍《呂梁洪志》分八篇:建置篇、山川篇、官師篇、伕役篇、漕渠篇、祠宇篇、藝文篇,篇首有序,篇末有贊語,體例嚴謹完整。清代雍正年間佚名纂《江防志》,二十二卷,卷一為圖(包括揚河江防河道全圖、甘泉河道圖、江都河道圖、瓜洲江工圖、儀征汛河道圖、正人洲圖、瓜洲城垣圖、江防廳署圖)、江工緣始,卷二至卷四為奏疏,卷五至卷十為瓜洲江工河道、儀征江工河道、江都甘泉運河,卷十一、卷十二為工程,卷十三秩官,卷十四漕規,卷十五揚河江防各營汛,卷十六至十八為雜志(包括額船、額運蕩柴、額柳、額草、堡房堡夫、閘夫、淺壩各夫附、兵餉、額收外解河銀、歷年歲修銷銀數、歷年搶修銷銀數、附漕船則例、城垣、公署、祠廟、寺觀、古跡、運河禁令、閘壩禁令、歷代戰守),卷十九至卷二十二為藝文。記述內容比較全面,體例仿郡縣志,有圖、秩官、雜志、藝文等,體例完善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