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編纂的幾個基本問題
(4)資料性。資料性是地方志作為一種著述的本質屬性,是地方志的生命所在。地方志之所以歷時兩千余載,一直延續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珍貴難得的資料。地方志編纂宗旨不是探索、研究事物發展規律,而是需要客觀、全面地記載一個地方自然和社會發展變化的情況,反映它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點。資料性決定了方志的功用和價值,從而決定了修志的目的。歷代方志編纂者要求資料的真實可靠,選擇精當,反對虛妄怪誕。
地方志多以官修為主,由地方官員主持修纂。因此,地方官員便可以憑借手中的權力,對修志工作提供種種便利,使得修志人員得以獲見或接觸到一般人難以獲得的地方文獻。如政府案牘、地方文獻、金石碑刻、譜牒家傳、統計報表、詩文信札及實地調查、采訪、測繪等等第一手資料,真實可靠程度高。方志編修采取的寫作方法是“橫排豎寫,以類系事”的記述性文體,行文遵從“述而不論”,寓是非于資料記述之中。為了志書可裨實用,歷代修志者對方志的資料要求很嚴格。再者,方志編修者多是本地人,本地人記本地事,較為準確,且時間相距不遠,易于考究,這就更提高了方志的資料準確性和參考價值。正是由于志書具有翔實、可靠的豐富資料,歷代方志才成為不可替代的經世致用之作。
正是由于方志的四個基本特征,才使得方志區別于其他著述形式,自成體系。在論及方志的基本特征是,還有人提出方志具有時代性、兼容性、文化性等其他特征。
4.新方志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建立后不久,編纂社會主義新志的工作被提到議事日程。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山東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王祝晨提出了“早早動手編纂地方志”的意見,并提出重點先編縣志的建議。1956年,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制定《十二年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方案》,將編修地方志列為20個重點項目之一,計劃XX年內全國大部分縣市編出新方志。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下,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和國家檔案局共同組建了中國地方志小組,具體指導全國地方志的編纂工作。是年,湖北省成立省地方志編修委員會,主持編輯各縣市簡志,并發《湖北縣(市)簡志凡例》。1957年2月,山東省開始修志活動,成立了省地方志資料征集委員會。11月,中共湖南省委決定編修《湖南省志》。1958年3月,毛澤東主席在成都會議上倡議全國各地修志。8月,周恩來總理指示要系統整理縣志。10月,中國地方志小組起草了《新修地方志體例(草案)》。到1960年,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530多個縣建立了修志機構,其中250多個縣編出了初稿。
1961年3月,中國地方志小組公布了《新修地方志提綱(草案)》,提出新修地方志除前言、概況外,分設政治斗爭、經濟建設、文化教育、政治工作、民情風俗習慣、宗教、名勝古跡、人物8個門類。1963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批轉了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國家檔案局聯合呈報的《關于編寫地方志工作的幾點意見》,提出要建立審閱制度,控制出版發行,“只要經過審查,在政治上、保密上確無問題以后,方可以印出樣本,送請審批”;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方志編修工作,尚未系統開展修志活動的地方,應積極收集各種有關資料,分門別類地加以匯編,供以后編修新志作準備;建議各級黨委宣傳部加強對修志工作的領導和檢查,各地檔案館應積極參與修志活動,為修志部門收集資料提供方便。然而正當全國修志活動逐步開展之際,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也已建立的修志機構便處于癱瘓狀態,繼之撤銷,全國的普修新志工作也被迫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