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壇主持詞
另外我想說葉校長講得很好,但40分鐘時間太短了。學校里面校長和老師、學生,是以學生為主,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都是圍繞學生來進行。但講到了一點老師,包括我非常認同,也讓我眼前一亮的,有個語文老師開了教師工作室,這個老師的教學常規不用查,只要課堂開放就可以,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一所學校,尤其是xx中學1939年創辦,今年74歲了,這么一所歷史底蘊深厚,而且在浙江鼎鼎有名的省一級重點高中,怎么樣讓老師、孩子有一個文化自覺。我記得費孝通先生有一本書《論文化與文化自覺》,他講自覺就是自知之明,讓xx中學的老師、每一個孩子能夠了解xx中學的文化,特別是讓xx中學的老師能夠了解xx中學的問題,這對學校文化的引領非常有幫助。還有現在提到更多的是一種愿景引導,觀念和文化不能改變世界,但觀念和文化可以改變人,人可以改變世界。這句話可以進行套用,觀念和文化不能改變學校,但是觀念和文化可以改變教師,教師可以改變學生。下次聽葉校長講述的時候,有更多、更精彩xx中學是什么樣,自由的、自動的、自主的發展,給我這個民辦校長更多的啟示。
謝謝各位。
主持人:謝謝兄。從公辦到民辦,你勇敢地跳過去了。我相信,校長走的是一條自我解放的路。你兩種體制都待過,會有比較,會更有切身體驗,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新舊社會的對比?但我相信這兩者還是有一定反差的。正如說的,“1+9”政策能起什么作用,就看學校能否自主發展。因為不管“1+9”、“1+19”,“1+99”也好,關鍵還是自主兩個字。如果民辦學校連招生自主權都沒有,妄談什么補貼、補助、獎勵?那都是沒有用的。自主最關鍵,自己都做不了自己的主,這個教育還會有希望嗎?因此,自主的教育夢,需要我們公辦的校長、民辦的校長,在座的各位的共同努力。
剛剛我很吃驚的發現,臺上唯有我是學理工科的,你們四位都是學文史哲的,就好像是少數服從多數,更像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面對面。同時,也讓我想起了五年前龍應臺在中國臺灣大學法學院的一次演講。龍應臺為什么要到臺大的法學院演講呢?因為臺大的法學院畢業生基本上都在中國臺灣政壇,以后是要從政的,所以她選擇講的主題就叫“政治人的人文素養”。
我們為什么要關心政治人呢?因為政治人掌有一定的權力,他將決定一個社會、一所學校或者一個班級的走向,所以我們這些可能被他決定大半命運的人,最殷切的期望就是,你這個權力在手的人,務必要有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你必須知道什么叫做“價值”,你必須知道如何做“判斷”。
為什么政治人的人文素養特別要緊呢?在龍應臺看來,文學是讓你看見白楊樹的湖中倒影,哲學是讓你在思想迷宮里發現星空,歷史則是讓你明白今生連接著前世和往生。我的理解是,如果說理化生等自然科學讓我們學會了事實判斷,那么文史哲為核心的社會科學則讓我們學會了價值判斷。會事實判斷,又會價值判斷,對每個政治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龍應臺很有眼光,就是基于這一點,她要到臺大的法學院講這個主題。因為,如果是一個領導人缺乏事實判斷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的時候,這個國家、這個單位、這個學校就可能是危險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中小學課程改革如果還是過分強調學科專業的分科性,中華民族將愈來愈遠離發現和發明。還是從這個角度看,xx中學的素質養成課程、人性發展課程、特色創造課程三大類學校課程體系,是有現實意義的,更是有歷史遠見的。
各位朋友:葉校長的精彩演講和三位專家的智慧點評,讓我們感受到了思想者的魅力,實踐者的執著。對我們而言,這無疑是一次思想和方法的美味大餐。因為時間關系,嘉賓點評告一段落,下面進入第三個環節——自由提問環節,因為是論壇,我希望能夠充分體現出大家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晚報的工作人員已經準備好話筒,請提問質疑的各位朋友,在提問之前先自報家門,做一個自我介紹,以便于晚報的記者能夠做好這場報道,謝謝!
1劉建挺:我是xx市民間智庫的劉。想請問葉校長和陳校長,因為你們兩位都是從出來,一位是公辦,一位是民辦。從你們兩位的發言中我有很多感觸,你們的教育理念有很多的包容和開放。但比較擔憂的是,在現行應試教育體制下,特別是像xx中學這樣的學校,要走自己的路,但最后會不會無路可走?想請陳校和葉校一起回答這個問題,謝謝。
葉:謝謝,你提了一個非常好的現實問題。剛才講到,大家對自主教育發展體制實施的環境和條件比較擔心。我一直是這么想的,一個人做事情能做什么、該做什么,教育實際上是憑良心做事情。現如今功利主義比較嚴重,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相對比較小。但是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做自己該做的,然后做自己能做的。我始終認為,如果大環境不好的話,我們學校320畝地可以形成自己的小系統。這是我的第一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