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問題研究
其二是,農民收入增速減緩,直接影響和制約農戶的投入積極性。2002年農民人均生產費用支出比上年減少7元,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實際投入量比上年下降約1個百分點。這既反映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影響,又反映農民現金收入不多。
其三是,農民收入低速增長,使一度縮小的城鄉差距再度擴大,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全面發展也產生了較大的負面效應。一方面,一部分城市居民由于對日常工業用品,尤其是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基本飽和,而新的消費熱點尚未形成,出現了消費疲軟現象;另一方面,大多數農民則因為收入水平的限制,導致購買能力不足而仍然停留在低水平的消費狀態,因而無法進入更高層次。據測算,農民增加消費支出1億元,將對國民經濟新增2億元的消費需求。由此可見,農民增加收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提高農民積極性的基石,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保障。
(三)辯證認識現階段農民收入增長滯緩問題
如何看待現階段農民收入增長滯緩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解決農民增收的對策思路。筆者認為,對現階段農民收入增長滯緩的認識,既要看到它對農業、農村和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負面影響,認識到它是當前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必須引起重視和必須著手解決的重大問題,但同時又必須看到,這是在我國農業、農村和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難以避免的現實經濟現象,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必然性。這就是講,對現階段農民收入問題的認識,必須著眼于整個國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必須從當前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時代背景出發,而不能單純地局限于農業內部簡單地看待農民收入增速減緩問題。我國農村和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其主要標志:一是社會總產品包括產品供給由長期全面短缺轉變為總量基本平衡,供求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經濟發展不僅受資源約束,而且對資本和技術等現代生產要素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強,市場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日益明顯;三是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化,日益觸及工農之間、城鄉之間深層次的利益結構,不僅要求農業微觀制度創新與宏觀的體制改革配套,而且還要求城鄉改革協調聯動。在這樣一個新的背景下,農民收入增速滯緩是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困難的一個集中反應,應該用歷史的、辯證的、全面的觀點來認識。從總體上看,現階段農民收入問題與以往農產品短缺的條件下農民收入問題的性質完全不同,現在是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當前農產品供應豐富,價格下降,固然對農民增收不利,但對城市消費者有利,對擴大農產品出口有利,對整個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有力支持。從今后發展來看,農民收入增速滯緩必將給農村經濟工作造成一定的壓力,從而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促進農業增效創造新的動力和機遇,這對農村改革與發展又是一個較大的推動,促進政府對農村發展戰略進行適時調整,在解決矛盾與問題中不斷開創新的局面。
二、農民增收存在的問題及農民增收放緩的深層原因透視
當前,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問題,是在農村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經濟制度和科學技術都發生很大變化,農業生產增長較快,農產品出現相對過剩,擺脫了長期供給不足的困境等條件下出現的。第一,農村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緩慢。由于我國農業結構尚不合理,鄉鎮企業面臨著第二次創業的環境并不輕松,農產品價格普遍下降,農業投入不足,農業效益明顯下降。如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中,農村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重為51.1%,低于2000年的53.1%。第二,農民純收入的增長速度放慢。筆者在第一部分已經分析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呈現出的階段性變化,就有力說明了這一點。事實表明,近幾年來農民增產不能相應增收,農民增長速度放緩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第三,農產品消費市場需求不足。近幾年來,我國農產品市場出現了階段性供過于求的態勢,農產品價格有了一定回落,農民收入減少。加之,國有企業改革、機關事業單位改革邁向深入,下崗職工增多,各項改革措施將使居民的一些福利享受變為市場付費,子女撫育費用較高,這些都使城鎮居民對未來的收入缺乏穩定的預期,因而不敢大膽消費,從而導致農產品消費市場需求不旺。這樣就出現了農民“豐產不增收”的現象,農民損失較大。第四,城鄉差別拉大。近幾年來,耐用消費品基本飽和,且城市職工工資不斷提高,而農民收入卻相應減少,更促進了城鄉差別再度擴大。第五,農村兒童失學率不斷提高。據教育部門分析,當前農村兒童失學情況嚴重,其主要原因是農村家庭入不敷出,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無力供子女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