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問題研究
其五是,增加農業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從建國至今,農業一直處于為工業提供原始積累的地位,國家的宏觀收入分配政策明顯偏向于工業。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當工業化進程進入中后期之后,工業產業在依靠自身積累進一步發展的同時,開始逐步對農業進行反哺,工業部門的剩余通過國家宏觀政策采取價格支持或投入補貼的手段輸入農業,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和支持農業經濟的快速成長。鑒于此,國家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優化投入結構,重點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從而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村的投資環境和今后實現農民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意義重大,任重道遠,不僅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關鍵所在,更是全面推進我國小康社會進程的重中之重,應不遺余力地抓實抓好。
后注:
①國家統計局:《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年鑒》2002年,20--20頁
②周叔蓮、郭克莎:《中國城鄉經濟及社會協調發展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11--12頁
③魏中海:《怎么破解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難題》,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1),41--44頁
農 民 增 收 問 題 研 究
指導教師:唐宇鳳
學員姓名:喬聚河
《農民增收問題研究》提要
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01級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班 喬聚河
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農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階段主要問題就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wto后,農業發展又面臨著新的環境。新階段、新環境將把中國農業推向市場競爭的顛峰,既要迎接國內市場變化的挑戰,又要迎接國際市場競爭的挑戰,中國農業發展如何應對,如何廣辟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已是一個值得十分關注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農業資源相對不足的發展中國家。根據這一國情,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國民經濟發展要求農業必須持續穩定增長,既不能停滯徘徊,更不能滑坡下降。新中國成立50年來,特別是經過20年的改革與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不僅解決了近13億人口的吃飯、穿衣問題,而且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已由長期短缺轉向大體平衡,豐年有余,使中國的農產品生產和供給狀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這就是:農業生產增長快于人口增長,擺脫了長期供給不足的困境;供給增長大于消費增長,農產品出現了相對剩余。加上近年來農業連續豐收,部分農產品出現了銷售不旺,出口不暢,導致價格下降,農民收入增速下滑。可以說,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新階段的“爬坡”時期,農村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三大考驗:一是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根本性的考驗;二是進口農產品沖擊的考驗;三是國際經濟嚴峻形勢的考驗。面對如此嚴峻的考驗,我們必須要正確看待我國農民增收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影響農民收入低速增長的內在原因,研究探討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對策,這對于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對于加快農村經濟戰略性調整步伐,對于提高我國農業的整體素質、綜合效益和國際競爭力,必將產生積極的作用。這也就是我撰寫此文的主要目的和意義。當然,通過撰寫論文來檢驗自己三年來參加研究生班所學,這對于豐富自己的理論內涵,提高洞察社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種有益的鍛煉,從而也會有助于自己學識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