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問題研究
這里,筆者要強調的是,由于我國目前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以農產品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為歷史背景的,所以其調整的首要內容應是從農業質的提高上尋求新的發展。所謂質的提高,是指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擴大優質產品在整個農產品中所占的比重,實現農產品生產由以大路貨產品為主逐步轉向以優質產品為主。一句話,就是著力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具體來說是:⑴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緩解農產品階段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在目前農產品普遍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我們不應采取單純壓縮農產品生產等消極的辦法,而應當采取積極的調整辦法,即利用優質農產品和低質農產品在產量上的差異,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的生產,爭取一舉兩得的效果。由于我國過去長期偏重于追求產量,培育的品種基本上屬于高產型的,優質型的品種往往產量較低。因此,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往往意味著產量的相應下降。優質農產品發展越多產量下降就越明顯,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不僅有利于從整體上實現農產品質的提高,也有利于緩解農產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不失為當前一種切合實際的選擇。⑵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擴大名優農產品的市場份額。現在,我國農民對于農產品的品牌意識還相當淡薄,不能充分認識品牌對收入可能產生的種種有利效益,這是導致優質農產品發展滯緩的原因之一。應當明確,優質與品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優質的產品需要借助于良好的品牌,良好的品牌必須以優質的產品為基礎。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及其標識,是消費者認識和購買的主要依據,也是生產者開拓和擴展市場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后,離開形象良好的品牌,即使優質農產品也難以順利實現其價值。增強農民的品牌意識,擴大優質農產品的品牌效應,是擴大名優農產品市場份額、使優質農產品得以順利銷售的重要保證,更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所必需的外部條件之一。⑶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培育“訂單農業”的觀念和行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趨勢是擴大優良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同時對數量問題也要給予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在數量上供大于求,產品價格必然下降,經濟效益也將受到影響。即使是目前市場上品種、質量看好的農產品,也不能過多過快地盲目發展,應當在對市場需求深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科學決策,增加市場適銷對路產品的生產,力求保持供求基本平衡, 盡力避免嚴重供大于求的局面。以銷定產,這個在工業上提倡了多年的方針,今后在農業上同樣也要大力提倡。但是,以銷定產不能停留在一般口號和號召上,必須付諸于行動。這種行動就是全面推行合同制,并維護合法合同的法律效力,通過廣泛利用購銷合同確保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銷路。生產者應當以購銷合同為主,結合其它銷售渠道,確定各種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生產數量,提高農產品的銷售率,降低農產品的壓庫率。這是按經濟規律辦事的具體體現,也是防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出現盲目性的基本保證。現在農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生產出來往哪里銷售,已經充分說明了推廣“訂單農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⑷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步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程度如何,歸根到底是取決于科技的進步和推廣。因此,應圍繞增強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儲備能力和轉化能力,改革農業科技體制,較大幅度地增加預算內農業科研投入。要繼續安排好引進國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資金。增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試和大面積示范推廣。引導和推動企業成為農業技術創新主體,允許各類農業企業和民營農業科技組織申請使用國家有關農業科技的研發、引進和推廣等資金。深化農推廣體制改革,加快形成政府推廣機構和其他所有制推廣組織共同發展、優勢互補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積極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場、科技園區、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以不斷提高農業科學種植和科學養殖的水平,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優質率和產出率,使我國農業的整體科技含量能有一個明顯的上升,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取得較好的農業綜合經濟效益,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