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問題研究
。ㄋ模﹪业暮暧^收入分配政策偏差,使農民增收面臨明顯不利的社會經濟環境。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投入,F階段,農業科技含量低,投入嚴重不足,已成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因素。從宏觀政策面上分析,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強調重視農業,出臺了一系列加強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在現實生活中受到農業比較利益低和重工輕農宏觀政策導向的慣性作用,導致農業資源過度 流失及政府財政投入不足,這已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有數據為證,40多年來,國家財政支農投入總共為4383.9億元,僅占財政總支出的6.4%,特別是最近相對數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僅為財政總支出的3.4%,如剔除水利費用、氣象費用,財政支農投入只占財政支出的3%左右,而且還在下降,已降到了1%-2%②?梢,國家宏觀收入的分配政策偏差,也對農民增收減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ㄎ澹┺r業生態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民收入增長。近幾年來,由于工業的大力發展和人口的迅速膨脹,自然資源過于消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諸如水土流失面廣,耕地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嚴重,自然災害增多,各地盲目發展工業園區亂占耕地等等。農業在承受市場和政策風險的同時,還必須要承受自然災害風險,農業的這種弱質性特點也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增長。
三、實現農民增收的對策
改革開放20多年來,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農業始終是一個基礎性產業,其自身發展還相當脆弱,不可盲目樂觀。過去我國重視農業產量的增長,自有其內在的合理性,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農業的發展目標也要有所調整,尤其是近年來農民增收緩慢的問題日漸突出。它在向我們昭示,在今后的農業生產中,要把農業的產量、質量與農民的增收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ㄒ唬┙诳矗瑧扇∫韵麓胧﹣泶龠M農民增收
其一是,進一步深化制度創新,從政策上保證農民增加收入。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帶來了過于分散的土地經營,影響著農業積累水平、技術水平和生產率的提高。我們要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引導農民自愿、自覺走向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實現農村第二次制度創新。⑴明確土地的所有權,穩定土地的承包權,搞活土地的使用權,允許土地流轉、轉讓、租賃。⑵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把農業粗放式的增長方式轉變為農業集約式的增長方式。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把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農民以土地為股份進入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并可以脫離農業,轉向其他產業。⑷要健全和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⑸要建立農村養老保險機制,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其二是,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隨著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在農民收入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國內外經濟發展實踐證明,從產業和產品層次來說,越是初級產業和產品其社會需求和價格彈性往往也就越低。而提高產業和產品層次不僅可以使附加值增多,而且能擴大市場需求。因此,在我國農產品總量平衡并有結構性過剩的條件下,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進一步提升和優化農村內部產業結構。要在保證糧棉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穩定的基礎上,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向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不斷開拓農業增效增收的空間。要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經濟資源。要大力開發和推廣先進的種植、養殖、加工、貯藏、保鮮等技術,特別是“種子工程”和抗旱作物節水農業技術,為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持。農業內部產業要從產中向產前和產后延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