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問題研究
其二是,加大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力度,提高勞動力素質。城鄉的差距,實質是知識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教育的差距,體制的差距,歸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實踐證明,學齡兒童入學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人均gdp可提高0.35-0.59個百分點;人口增長每下降一個千分點,人均gdp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③。因此,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控制人口增長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增強各級政府科技興農的意識,轉換辦法觀念,擴大農村教育投資規模。如允許開設民辦學校,鼓勵民間融資辦學,增強農村辦學的活力。要保證農村九年義務制教育,防范學齡兒童失學。要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與農業生產和鄉村工業相適應的初、中、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開設職業技能課程,培養技術型人才。并繼續抓好農科教建設,倡導“綠色證書工程”。
其三是,立足于城鄉開通,加快城鎮化進程。(1)以擴展就業為突破點,徹底改革戶籍制度,讓農民能自由平等地依照經濟比較利益合理地向城鎮有序流動。政府要通過制度創新,取消對農民就業的歧視性政策限制,逐步實現城鄉戶口的一體化管理;通過破除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障體制,將進城務工的農民逐漸納入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為農業勞動力流動和擇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不斷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2)加快鄉鎮企業的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增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當前,鄉鎮企業作為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載體,是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來源。現階段,鄉鎮企業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制度障礙和產業結構落后。鄉鎮企業的產權不明晰,權責不清,政企不分及低層次的傳統產業結構和重復建設,已嚴重制約鄉鎮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發展后勁。所以,需要積極探索和進一步完善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按照現代企業的制度要求對鄉鎮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和制度改造;在此基礎上,調整和優化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和構建完善的農產品運銷體系。我國鄉鎮企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應該說,在農產品加工、運輸、包裝、分類、包貯、銷售等方面能夠大有作為,各地鄉鎮企業只要以市場為導向,緊緊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并不斷加強企業自身競爭優勢,就有可能向市場推出各具特色和有高附加值的精品名牌,能有力地推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能為農民增收拓展新的發展空間。(3)實施小城鎮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農民收入增長問題,不僅僅是農業、農村問題,而且更是與城市化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果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是目前的30%,而是50%的話,那么,按現在的消費水平,農產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至少可以增加1倍,即使農產品結構不提高,農民收入也會上一個新臺階。所以,從長遠來看,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還取決于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和水平。
其四是,保護生態環境,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農業發展的歷史表明,凡是生態環境好的時期或地域,農業發展就好,生態環境與農業發展是休戚相關的。當前,保護生態環境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已為各國政府和人們所認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要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活動,強化公民保護生態環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要完善環保法規體系,加強公民的法制意識,依法保護生態環境。要依靠科技進步,及時淘汰破壞環境的農業技術,鼓勵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節水、節能、節肥等農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