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認真組織實施《關于建立常州市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的意見》,轄市(區)、鎮(街道)普遍成立了集預防、排查、控制、調解和處理于一體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和工作運行規范,實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訴訟調解三措并舉,共調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7800余起,接待來訪1257批次,排查重大糾紛173件,勸阻集訪109批次。大調解機制及近萬名調解人員忠于職守,在維護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上積極作為,尤其是在“鐵本事件”的特殊時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切實落實市五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層組織建設的規定》,目前,全市各鎮、街道都已建立綜治辦,配備專職干部107名,呈現出年齡低、文化高、素質好的結構。基層社區民警占派出所警力的48.2%,司法所力量得到充實,治調組織實現了“三落實”。我市還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和《老住宅小區綜合整治與轉入物業管理實施方案》,把治安防范設施等納入整治改造項目,共投入資金累計8.36億元,得到國家建設部的充分肯定。同時,各級進一步加大工作經費和基礎設施的投入,確保了政法綜治工作的健康順利開展。
四、扎扎實實地深化綜合治理。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若干規定》,切實把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全市外來人口信息采集人數為72.8萬人,采集率為93.3%,房屋出租簽約率為100%,外來人口刑事犯罪率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現有刑釋解教人員793名,其中736名得到安置,767名落實了幫教措施,安置率和幫教率分別為92.8%、96.7%,重新犯罪率為1.9%,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進一步完善了三級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組織機構,428所學校全部配備法制副校長,建立了青少年法律學校、青少年教育基地、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中心、青少年維權中心和青少年法律援助平臺等,“青少年維權崗”活動深入開展,在校生刑事作案占總數的2.1%,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全市建立完善了責任督察機制、綜治政績考察制度和掛鉤共建制度,共對96個單位進行了責任查究,否決了31個市級文明單位(標兵)和3個縣處級單位“好班子”以及2個大型企業“依法治市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對13個鎮(街道)、單位予以警示并限期整改。與此同時,全市還致力于在思路、機制、措施上創新,在發展物業安防產業、實行聯防體制改革、建設“新市民”公寓、構建“技防城市”工程、拓展財物守護領域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社會治安防范產業化,形成了政法綜治工作特色品牌,得到了上級機關的充分肯定和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普遍關注。
五、積極主動地融入發展大局。全市各級政法綜治部門,把服務發展作為政法綜治工作的第一要務,從自身職能出發,自覺把政法綜治工作融入全市發展大局。市審判機關把《關于全市法院為企業改革與發展提供司法保障的18條意見》和《關于全市法院依法服務“兩個率先”保障沿江開發的若干意見》落到實處,傾力營造有利于公平競爭、平安經營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審結一審民商事案件18400件,同比上升6.42%,解決爭議標的額37.43億元,執結各類執行案件10741件、標的額14.12億元。市檢察機關認真落實《關于常州檢察機關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決定》,共立案偵查各類職務犯罪案件119件125人,大案要案率為94.5%,同比上升21.3%,對226個經濟項目及工程進行職務犯罪同步預防,建立起常州市2002年以來查處的行賄行為檔案,推行了建筑工程廉政準入制度。市公安機關切實組織實施《創優經濟發展軟環境的40條措施》和《服務沿江開發24條措施》,公安行政審批項目削減45.8%,審批總時限縮短27.4%,連續三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組織服務獎”。市司法行政機關通過普法宣傳教育、網上法律咨詢、特約法律服務、專題調查研究等形式,積極找準服務經濟的切入點和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