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應用文寫作(三)
第三節 機關應用文的修改(一)
刀不磨不快,文章不改不好。寫文章不易,改文章更難。觀點的深化,結構的緊湊,語言的精粹,往往依靠修改。保爾•拉法格在《回憶馬克思》一文中說:“馬克思決不出版一本沒有經他仔細加工和認真琢磨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成的東西公之大眾的這種思想”。毛澤東同志曾多次批評一些人寫文章不做認真修改的草率作風,他說:“文章寫好之后,也不多看幾遍,象洗臉之后再照照鏡子一樣,就馬馬虎虎地發表出來。其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仿佛象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魯迅在《答北斗雜志社問》一文中寫到:“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唐代歐陽修到了晚年還孜孜不倦地修改自己的著作,他妻子和他開玩笑說,你是不是怕先生責怪呢?他回答說“非謂先生嗔,畏后生耳”。宋人朱弁在《曲洧舊聞》中說到歐陽修寫文章時說:“讀歐公文,疑其隨意寫出,不假斫削功夫;及見其草,修飾之后,與始落筆,有十不存五六者,乃知文章全藉改竄也”。有的同志在談寫文件的體會時說:“文件是在準備好材料后,想出來的,寫出來的,改出來的。”這確是經驗之談。可見修改潤色,是寫文章的一種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因為無論任何作者,不管他寫作經驗如何豐富,才思如何敏捷,寫作中總有思慮不周、疏漏失誤之處。特別是初稿,絕大多數只能說是毛坯,必須進一步精雕細刻才能成章。機關應用文,由于它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實用性,就更應該重視修改這一環節。
機關應用文的修改,主要是改立意、改觀點、改材料、改結構、改語言。
一是立意要明確。就是說,文稿要說明和解決的問題是否清楚。如果中心不突出,目的不明確,提出解決問題而沒有措施,讓人看了不得要領,那就說明這個文稿還遠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動較大的手術。這方面常見的毛病是:
(1)文稿缺乏針對性。有的材料比較豐富,但缺乏分析研究,提煉概括,沒有形成明確的貫穿全文的主題思想。其原因除缺乏寫作經驗外,主要是對文稿要著重解決什么問題沒有形成明確的概念。
(2)主次不分。什么問題都想解決,結果在有限的篇幅內,什么都不突出或說不充分。這就應當根據不同要求,不同體裁特點,刪節次要部分,留下主要部分。當然,經過大刀闊斧刪改后,主題也就突出了。
(3)基礎材料不足。主題思想不是從大量情況中概括出來的,而是作者根據道聽途說或一鱗半爪的情況得出的結論。有的甚至是作者主觀想象然后找了一些例證。有的則是材料不典型,缺乏說服力。這一類文稿,必須在材料的增、刪、換和詳略剪裁上下功夫,務必使材料充分表現主題而又扎實可靠,必要時應重新組織撰寫。
(4)缺乏科學的分析。對具體事例分析不夠,該詳寫的沒有詳寫,該簡略的沒有簡略,往往是事例自成體系,看起來很完整,但沒有緊扣要論證的觀點,沒有以觀點為中心使用材料,所以觀點不突出,不鮮明,特別是對某些有爭議的觀點,作者主張什么,反對什么,必須有針對性地加以論證。如果只提出問題,不分析不解決問題,或者論述沒有說服力,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措施,讀者就會對文稿的基本觀點產生懷疑。這就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對表達主題的觀點和材料進行深入開掘。要十分注意,這種深入開掘,是有根據的分析提高,而不是任意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