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應用文寫作(二)
其次,對詞的外延必須作適當的必要的限制。這是語言確切必不可少的。如魯迅先生臨終前,留下的遺囑中有“萬不可去做文學家和美術家”,很難使人理解,他便在“文學家和美術家”前面,加了“空頭”二字,變成了流傳于世的至理名言。又如,“學生會要支持學生的要求”,也不妥當。要求有合理的、不合理的,正當的、不正當的,不能凡要求都支持,應在“要求”前面加“正當”兩個字。再比如,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挑起了內戰。新華社為揭露美蔣勾結,寫了一個揭露美帝國主義幫助蔣介石運兵的電訊稿,原稿有“當馬歇爾呼吁東北和平和中國和平的時候”一句話,語法并沒有毛病,但卻容易使人理解為馬歇爾是真要和平的。毛澤東同志在“馬歇爾”后面加上“好象在努力”五個字,這就十分準確地把馬歇爾的偽君子面貌揭開了。
四是概括。機關應用文的用語要求簡捷明快,因此應當特別注重使用論斷性語言、綜合性語言、群眾性語言。
在總結、決定、決議、指示等機關應用文中,要善于運用論斷性語言。這樣做,第一可以增強文件的說理性和說服力;第二可以增強文件的無可辯駁、不容置疑的權威性;第三可以用較少的文字說明比較多的、比較深刻的道理。比如《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一文,在語言上,從頭到尾體現出論斷的特點。“抗日戰爭期間,我們黨從一九四二年開始在全黨進行整風,這場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運動收到了巨大的成效。”一句話,概括了一九四二年黨內整風的背景,性質和它的效果,對這次整風的巨大歷史意義作了恰當的評價。又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無數先烈和全黨同志、全國各族人民長期犧牲奮斗的結果”這一論斷,充分揭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既恰如其分地肯定了全黨和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業績,沒有把一切功勞都歸于革命的領袖;同時,也不低估革命領袖的作用。實際上,“全黨同志”中自然也包括了黨的領袖在內。所以,在機關應用文中善于使用論斷性的語言,可以收到思想深刻,言簡意賅的功效。
在簡報、調查報告,匯報提綱及總結等機關應用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事例。從語言上說,這些事例多帶有綜合性。一方面它對問題的敘述,本身是大量事實、事例的綜合。如在一篇總結中談到:“全室七個同志,每人都認真地回顧了自己在一九八五年的工作歷程,暢談了政治上、思想上和業務能力上的收獲。”這個敘述,是建立在對全室七個人總結情況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的。可以設想,如果對七個人的總結一個個加以描寫,那么這篇總結就要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流水帳了。另一方面,即使寫典型事例,也決不象講故事、寫小說那樣鋪襯、演繹、膨脹,而是盡可能用集約式的語言,說明它的概貌。如關于某區委常委組織生活會的情況報告,在談到“有攀比思想,看左鄰右舍”時,舉了三個例子:一是“春節人家請我們,我們也發請柬請人家”;二是“人家搞午餐補助,我們也搞”;三是“人家發食物過年,我們也批準企業單位給職工發三至五元買食物”。三個事例都沒有用很多話,但卻十分具體而生動地反映了這些領導干部的“攀比思想”。這種語言的運用,是機關應用文有別于其他文體的重要特征。